跳到主要內容

發表文章

你敢追嗎

川普發起的關稅戰造成全球股市劇烈震動,短短不到6個月的時間裡,市場從陷入空頭,又迅速回升多頭,你把握住了嗎?還是錯過了呢? 即將挑戰歷史高點的此刻,你還敢追高嗎? 股市高點可以看到兩種投資人,第一種「勇於追高」,他們在股價上漲時眼神發亮、毅然買入,期望有更高的行情;第二種「居高思危」,他們面對高漲的股價滿臉猶豫、卻步不前,深怕成為最後一隻老鼠。 這兩種行為模式不僅是風險偏好的差異,更涉及根深蒂固的心理學偏誤與複雜的大腦運作機制。 心理學視角 😍追高型投資人 1、過度自信偏誤(Overconfidence Bias): 「追高型」投資人往往過於自信,認為自己能夠精準判斷市場趨勢,甚至能在市場反轉前及時退出。這種偏誤會讓人低估風險,高估自己的能力。 2、羊群效應(Herding Behavior):看到別人追高賺錢時,「追高型」投資人會產生一種「不參與就錯過」的焦慮感,即所謂的錯失恐懼症(Fear of Missing Out,FOMO),這種從眾心理會驅使個人盲目跟風大眾的行為。 😩思危型投資人 1、錨定效應(Anchoring Effect): 「不追高」的投資人心中通常會有一個合理的價格「錨點」,當股價遠遠超過這個錨點,他們就會覺得太貴了,即使市場基本面發生了巨大變化,他們也難以調整自己的判斷。 2、後悔厭惡(Regret Aversion):「不追高」的投資人可能有過被市場教訓的經驗,怕買在高點之後下跌,產生「早知道就不追」的情緒成本,而變得更加謹慎。 腦科學視角 大腦在面對投資決策時,主要由獎賞系統和風險評估系統共同驅動。 1、多巴胺與「追高」的誘惑  對於「追高型」投資人而言,股價持續上漲就是一種正向強化訊號,大腦的獎勵系統,特別是腹側被蓋區(Ventral Tegmental Area,VTA)和伏隔核(Nucleus Accumbens)會釋放多巴胺(Dopamine),創造「想要更多」的衝動。當投資人體驗到追高後獲利的快感,多巴胺迴路就會被強化,促使他們再次重複這種行為。  2、杏仁核與「不追高」的恐懼  相反地,大腦的杏仁核(Amygdala)是處理恐懼、焦慮等負面情緒的核心區域,當「不追高」的投資人想起過去追高被套牢的痛苦經驗,或預期高檔進場可能帶來的風險時,杏仁核會迅速發出危險訊號,引發心跳加速、手心出汗等生理反應...

巨人思維

巨人傑: 【我把重心放在研究「自己」身上,才開始能漸漸穩定獲利】 【天下唯一確定的事,就是不確定。交易的本質,就是犯錯。市場的誘惑,養成操作者的僥倖心態】 雖然我只是個小矮豬,不過讀完這本【巨人思維】,書中的許多觀點卻讓我感到心有戚戚焉,彷彿可以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得更遠。 巨人帶你突破盲點 1、不必在意高勝率 我們的大腦天生不喜歡損失,即使是小額的虧損也可能引發不適感,這種損失厭惡(Loss Aversion)的心理特質與大腦的杏仁核(Amygdala)密切相關。杏仁核是我們的情緒中心,面臨潛在損失時,會產生恐懼和焦慮,促使我們採取規避風險的行為。 為了避免損失,一般投資人會投入大量時間尋找各種指標、方法,甚至聽信小道消息,只為確保每一筆交易都能獲利。大部分投資人常犯的錯誤是深信只要預測準、勝率高,就能賺錢。 💪巨人說:【對我來說,看得準、預測準,一直以來都不是交易時的重點。其實檢視我的個人績效,可以說是看得非常不準,準確率幾乎可以類比成像擲硬幣一樣,只有50%勝率,所以在這種情況下,對我來說,「看對賺多少、看錯賠多少」,就是最大的重點。】 2、積極檢討對帳單  當我們預期某項任務會帶來負面情緒或壓力時,例如檢討對帳單和面對錯誤,前腦島(Anterior Insula)會產生痛苦的感受,使我們逃避和拖延。所以大部分投資人都不願意檢討對帳單,迴避面對錯誤和虧損,因為這個工作實在太難受。 💪巨人說:【你必須學會認真看待你的對帳單、成交明細。賺錢、賠錢,都是市場告訴你的解答,也是你最珍貴的資產,甚至可以說是市場給你上的課程。我交易至今,每一天都會做這些檢討,修正錯誤並且探討賠錢的原因,就只是那麼簡單的事。】 3、關鍵是提高「賺賠比」 積極檢討的意義,就是要持續改進交易策略,提高「賺賠比」。 一般投資人普遍缺乏清晰的交易策略,所以當市場走勢不如預期時,就容易陷入情緒交易,抑制了負責理性思考決策的前額葉皮層(Prefrontal Cortex)作用。結果就容易因為恐懼過早出場;或抱牢虧損部位,無法有效控制風險。 💪巨人說:【交易並不是去尋找「一定能賺錢的方式」,而是「長久下來能賺到錢的方式」,這個方式就是去追求賺賠比。不要畏懼賠錢,而要控制賠錢的幅度,拉高賺錢的上限,提高賺賠比才能長久獲利。】 🎯 投資人可以怎麼做? 1、釐清交易策略(SOP):SOP!SOP...

躺著賺不容易

全台第三檔主動式ETF來了,根據臺灣證券交易所統計,截至2025年5月,台灣已有3檔主動式ETF掛牌上市。 然而,根據標普全球的 SPIVA 研究數據,其實有高達90%以上的主動式基金長期績效「不及格」,也就是落後給所謂的被動型指數基金。 換句話說,只要長期投資後者,就有很高的機率可以獲得超越90%專家的投資成績!儘管如此,還是有許多投資人喜歡「主動操作」,或對主動型基金趨之若騖。 為什麼會這樣?躺著賺不好嗎? 🧠 主動操作的心理偏誤 從心理學與大腦科學的角度來看,這牽涉到幾個心理層面的反應機制。  1、控制幻覺(Illusion of Control) 我們天生討厭「無能為力」的感覺,大腦偏好掌控感,哪怕那個掌控是假的。所以在投資中,自己挑股票、進出場,會讓人感覺「我正在掌控局面」。 2、行動偏誤(Action Bias)  人類在面對壓力或不確定時,杏仁核會觸發「戰或逃」反應,讓我們想「做點什麼」來緩解壓力。例如在市場震盪或下跌時,比起靜靜地持有ETF,一般人會更傾向主動操作,例如換股、加碼、停損,只為了降低自己的焦慮,但這種「做了比較安心」的行動,其實未必能帶來長期報酬。  3、即時回饋循環(Reward Feedback Loop)  主動操作可以讓人獲得「即時回饋」,買就漲、賣就跌會讓人很有成就感,大腦的獎賞系統伏隔核會立即釋放多巴胺,加強這種迴路。這種快感雖然會在短期帶來滿足,但長期卻可能導致過度交易或績效下滑而產生負面結果。  4、過度自信(Overconfidence Bias)  很多人認為自己「比大多數人更聰明」, 這種過度自信是投資界最常見的人性陷阱之一。 🎯 投資人可以怎麼做?  1、認清自己的「能力圈」:保持謙遜,承認自己不比市場專業人士聰明,定期檢視自己的交易記錄,找出擅長的領域,並從錯誤中學習。 2、察覺心理偏誤:問自己「現在這個操作的想法符合我的交易邏輯嗎?還是因為恐懼或貪婪的情緒,想做點什麼讓自己安心而已?」  3、建立長期觀點:投資不是百米賽跑,而是一場馬拉松。投資人應設定明確的長期目標,配合資產配置與風險管理,堅持紀律,將焦點放在資產長期成長。 🐷教練的話 我花了10年的時間才發現自己不是10%的主動贏家,所以除非你已經有實際績效證明自己,否則對...

一張不賣,奇蹟自來!?

  近期股市下跌,小明投資的股票帳面上產生了10%的損失,他心想:「只是暫時的,再等等就會回升了。」 結果股價繼續下跌,他又說服自己:「現在賣不就虧了嗎?等反彈回到成本再賣吧。」 最後,損失超過30%,小明仍抱著希望不願認賠。但奇蹟從來沒有出現。 這種情況,你是否也曾經歷過呢?(點頭的舉手✋) 📉損失厭惡:人性的心理偏誤 這種「不願認賠」的行為,在心理學中被稱為「損失厭惡」(Loss Aversion)。 根據行為經濟學家康納曼(Daniel Kahneman)與特沃斯基(Amos Tversky)提出的【展望理論(Prospect Theory)】,人們賠錢的痛苦,遠超過等額賺錢的快樂。研究發現,痛苦對快樂的比例大約是2~2.5倍,也就是說,如果你損失了100元,大概要賺到200~250元,才能在情緒上「打平」。 這種不對稱的情緒反應,讓我們在面對虧損時,大腦下意識地逃避現實、抗拒認賠。損失對我們來說,不只是數字,而是一種「被打敗」的痛感。更慘的是,這種痛感還常常搭配其他心理偏誤一起出現:我們怕承認自己錯了(認知失調)、不想浪費已經投下的時間金錢(沉沒成本)、還過度相信「會回來的」(過度自信+希望偏誤),於是我們寧願等,也不想面對。 🧠大腦如何處理損失?  從神經科學的角度來看,當我們感受到損失威脅時,大腦的杏仁核(amygdala)會被高度激活。這個區域掌管「情緒反應」與「威脅偵測」,會讓我們進入類似「戰或逃」(fight-or-flight)的壓力狀態。  在這種壓力下,原本負責理性判斷、計畫與抑制衝動的前額葉(prefrontal cortex)的運作可能會減弱,導致我們難以冷靜分析,反而容易被情緒主導決策,比如死抱著虧損的股票不放,幻想它會自動回升。  🎯投資人可以怎麼做?  預設停損點:在進場前就預設好「最多可以忍受多少損失」,設定明確的停損點,不用每次都重新經歷一場心靈煎熬。  遵守交易紀律:事先擬定操作計劃,包含進場、出場條件,別讓「感覺」當你的教練。 練習情緒管理:透過正念冥想、運動、寫交易日誌等方法,幫助自己在壓力中穩定情緒,強化自我覺察。 復盤與反思:定期回顧操作記錄,反思當時決策的理由與感受,有助於察覺模式、調整偏誤。  🐷教練的話 損失厭惡是人類大腦的預設程式,...

錨定效應 - 川普的交易藝術

5月12日,美國與中國達成協議,雙方將在未來90天內大幅下調關稅。美國對中國商品的關稅從145%降至30%,中國對美國商品的關稅則從125%降至10%。這一舉措被視為緩解貿易戰的重要一步,也帶動股市大漲。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儘管30%的稅率仍高於原先未加徵關稅前的水平,但在經歷了145%的高峰後,這一數字似乎變得「可以接受」了,也突顯出川普【交易的藝術】有趣的地方。 🧠 錨定效應 這種現象在心理學中被稱為「錨定效應」(Anchoring Effect)。當人們在做決策時,往往會過度依賴最初獲得的資訊(即「錨」),即使這些資訊可能與後續的判斷無關。 在這個案例中,145%的關稅成為了「錨」,使得後來的30%看起來像是一種讓步,儘管實際上仍然是較高的稅率。   🧠 為什麼大腦會有錨定效應? 大腦喜歡節能 大腦在做判斷時,會傾向於「節能運算」,也就是利用現有的參考點快速形成結論,它讓我們能更快做決定,但代價是容易做錯決定。 杏仁核的情緒加權記憶 當「錨」帶有明顯的情緒(例如145%懲罰性關稅引發驚訝、憤怒或恐懼),會同時活化杏仁核(Amygdala),加強這段記憶的「情緒權重」。當較低的新數字出現時,會在強烈的對比下讓人覺得「鬆了一口氣」,產生價值錯覺,即使它本身仍不合理。 多巴胺系統與獎勵 當後來的數字顯得「比較合理」時,會啟動大腦獎賞系統中的伏隔核(Nucleus Accumbens)釋放多巴胺,使我們產生「賺到」的快感,哪怕實際上只是從壞回到沒那麼壞。 💣 投資上常見的錨定陷阱 成本記憶:「我當初買100元,現在80元我才不賣!」 ❌ 錯誤點:認為原本的買進價格是合理價,忽略基本面已改變。 ❗ 結果:抱牢虧損資產、不願停損,錯過更好的資金配置機會。 參考價值:股價從200跌到100元,看起來「打對折」很便宜。 ❌ 錯誤點:參考過去不合理的高點(可能是泡沫期),不代表現在的價格合理。 ❗ 結果:基本面沒有改變,股價繼續破底。 從眾心態:某分析師或KOL喊出股價未來上看180元,現價120元,看起來有上漲空間。 ❌ 錯誤點:忽略180元可能沒有合理依據,只是一個讓你「感覺」有潛力的錨。 ❗ 結果:雖然股價上漲,但從未達到180元目標價,錯過出場時機。 🎯投資人可以怎麼做?  回顧長期歷史:檢視資產過去3~5年...

川普說:台指期跌(漲)停

💔川普說:課關稅! 台指期就跌停(2025/04/07) 💖川普說:暫停關稅! 台指期就漲停(2025/04/10) 距離 上次 台股發生系統性風險還不到一年,而且短短3天就可以看到完全不同的極端反應,也算是見證市場奇蹟的一刻吧

AI coding - Pine Script - 定期定額DCA年化報酬率XIRR

最近在嘗試用AI學習寫程式,想不到我這個coding能力很弱的資訊系逃兵,在有生之年還能和AI家教學習寫程式,真的是非常感動啊😍 以下是用AI寫的一個小工具,計算每月定期定額投資1萬元在指定的標的上,所能夠得到的年化報酬率結果。對於想要參與「金雞計劃」的朋友,就可以用這個工具來實測投資標的以往的績效,作為未來的參考。 我用的是 TradingView pine script v6,有興趣的朋友可以複製以下的程式碼測試看看(若有疏漏謬誤之處也歡迎指教) // @version= 6 strategy ( "定期定額 DCA" , overlay = true , initial_capital = 0 , currency = currency.USD , calc_on_order_fills = true , calc_on_every_tick = true ) //------------------------------------------------------------------ // 使用者輸入:設定投資的開始與結束日期 // 請依 ISO-8601 格式輸入 (例如 "2020-01-01T00:00:00") // // 注意:本策略僅於 startDate ~ endDate 區間內進行定期定額投資 //------------------------------------------------------------------ startDate = input.time ( timestamp ( "2010-01-01T00:00:00" ) , "Start Date" ) endDate   = input.time ( timestamp ( "2024-12-31T23:59:59" ) , "End Date" ) //------------------------------------------------------------------ // 定義 XIRR 函數:根據現金流及其發生時間,利用二分法求解 IRR // XIRR 公式: Σ[ CF[i] / ...

用番茄鐘拯救拖延病

  在教練的過程中,我常鼓勵學員養成檢視交易報表(對帳單)的習慣,不過我發現很多人跟我一樣,當交易獲利的時候,都很樂意整理分享;相反地,虧損的時候都選擇忽略或避而不談。 不過坦白說,這時候才更需要我們認真地回顧自己的交易出了什麼問題! 該怎麼克服這個拖延的毛病呢?番茄鐘可能是一個好幫手! 🧠腦科學 - 你也常拖拖拉拉嗎?可能是腦島在工作  腦島(insula)在情緒和感受處理扮演著關鍵角色,它幫助我們感知身體狀態與內在不適,尤其與負面情緒(如焦慮、不安與痛苦)密切相關。  在拖延行為中,許多人並非單純因為時間管理不當,而是因為面對令人厭惡或引起負面情緒的任務時,腦島會將這些預期的不愉快感受放大,使個體傾向於逃避或延後執行任務。  具體來說,當我們預期執行某個任務會引起不適或焦慮時,腦島會活躍起來,傳遞出「身體不舒服」的信號。這些信號讓我們覺得立即動手做這件事會帶來強烈的不快感,因此選擇拖延,以暫時避免這種情緒上的痛苦。  🍅番茄鐘 - 克服拖延的救星   番茄鐘將工作分割成較短的專注時間(例如25分鐘)和固定短暫休息(例如5分鐘)的循環。 使用番茄鐘進入專注狀態後,大腦的前額葉會更加活躍,有助於抑制腦島的過度活躍。換句話說,當你專注於一個明確的任務時,你對身體不適或情緒負荷的敏感度會降低。此外:  1. 降低任務厭惡感:面對一個看似無法完成的任務,會引發強烈的負面情緒和焦慮感。番茄鐘把任務分成短小、易於管理的時間單位,使得任務看起來不那麼可怕,降低了預期不愉快感受而產生的逃避傾向。  2. 調節大腦資源:長時間工作會消耗大腦注意力和自我調節的前額葉資源。短暫的休息能讓這些認知控制系統得到恢復,保持較高的工作效率。  3. 激活獎勵機制:番茄鐘的每個專注周期結束時,隨後的休息可視為一種即時獎勵。大腦中的多巴胺系統會因為獲得這種短暫而具體的正向回饋而被激活,從而增強完成任務的動機和正向情緒,這種正反饋循環有助於持續推動行動。  番茄鐘工作法通過分段專注和規律休息,促進大腦資源的合理分配,讓前額葉皮質能夠更有效地「關閉」那些可能打斷你專注的負面訊號,使我們更容易進入「心流」狀態,進而克服拖延問題。

雙動能+黃金

蛇年畫蛇添足,參考全天候策略,把雙動能策略加上黃金

戲劇化的四巫日

純記錄,不代表任何投資建議  (與AI共同創作) 伏筆   12月上旬,市場沈浸在聖誕行情的歡樂中,拉出了約5.5%的樂觀漲幅。大家才剛準備換上派對裝,12月18日的FED會議卻來了個意外「驚嚇包」。 雖然如預期降息一碼,但鮑伯「明年降息幅度減少」的暗示,瞬間讓空軍嗅到了勝利的血腥味,集體出動!那指期貨(NQ)直接上演自由落體秀,重挫超過4%,順便把月線支撐踹翻在地,幾乎將整個12月的漲幅全數回吐。 我的短線交易   12月的目標已在會議前達陣,多單順利落袋。下跌其實符合預期——只是這跌幅深得有點讓人眼睛發黑。當我自信滿滿重開多單,結果市場居然偷偷加碼一波「下沉式教育」,讓我的部位陷入短套。   四巫日 市場稍作休息一天,接著迎來12月20日四巫日大戲!空軍簡直開了全自動火力模式,先在盤前狂轟爛炸那指期貨大跌1.8%,然後又不甘寂寞地借助PCE低於預期的利多消息,送給空軍一場史詩級的「反殺」。 美股全程高能表演,一開盤就上演開低走高,盤中幾乎90度垂直拉升1.8%,強勢挑戰5日均線反壓。全天高低震盪接近4%,收盤時略微壓回,最後以小幅上漲劃下句點。這場戲,看得人心驚膽戰,但也拍案叫絕。   操作紀錄 四巫日盤前的重挫觸發了我的第一波停損機制,心裡雖然OS:「主力這招下馬威真狠啊!」,但幸運地我熟悉的右側交易策略幫了忙,在指數落底後果斷追回部位,勉強從亂流中找回節奏。不得不說,市場主力控盤的手法真是「高段玩家」,每一招都帶著藝術感,讓人既無奈又佩服。 展望 特此記錄這場戲劇化的行情,也為自己總結一下教訓與經驗。接下來,準備迎接聖誕和跨年行情的到來,希望今年最後的這段行情能順利發動,為2024畫下完美的句點!  

台指期跌停重現

想不到在2004年「2顆子彈」事件經過了20年後,2024年8月5日,又會遇見台指期跌停鎖死的市況重現,而且這次的跌幅是10%,更為慘烈。 事後回顧,主要是日本央行宣布升息影響「利差交易」所致。日元對美元的匯率在短短一個月不到的時間裡,從將近162元的價位大幅升值到141.6。 許多交易人被迫爭先恐後踩踏出場,同期間日經指數跌幅也一度高達25%以上(台股跌幅也逼近20%) 除此之外,AI村長輝達NVDA產品延後出貨的傳言也引發了投資人的恐慌。 還有Intel財報利空也引發股價暴跌。 最後,股神巴菲特將蘋果持股減半的新聞也造成許多投資人信心搖搖欲墜。 原本我預期股市在經過上半年的出色表現之後,「放暑假」也很正常,不過我想像的是大約10%的回檔,接著在11月份美國總統大選結果出爐之前,進行大區間的整理。然而在上述諸多利空消息同時發酵的情況下,股市的跌幅超乎我的預期,打亂了原本的規劃。 接下來會怎麼發展,說實在我也沒有把握,只能按表操課且戰且走。不過可以想見的是,下次空頭循環到來的時候,修正的程度恐怕只會更加劇烈,希望這次的「預演」,可以提前提醒我們做好準備了。

豬力安親子理財教練:學校沒教但孩子一定要學的9堂理財課

孩子主動把壓歲錢拿出十分之一捐助土耳其震災,剩下的投資在他喜歡的500大公司ETF上,懂得存錢投資,也願意幫助別人,看到孩子的成長真的很開心 每次看到家長和學生的回饋,總讓我有滿滿的感動與驕傲。 不需要成為專家 也能做好理財 10年前,我因為投資決策不當而面臨「中年危機」,才赫然發現,耗費10多年的專業投資生涯結果居然還是「不及格(落後大盤)」。幸好,危機就是轉機,讓我開始反思,如果孩子未來對金融交易沒有熱忱,是否有簡單可行的方式,也能獲得合理的投資回報?這就是我投入理財教育的初衷,而「金雞計畫」就是我的答案,只要懂得運用孩子最富有的資產:時間,不需要成為投資專家,也能獲得出色的長期投資成果! 您也有這樣的焦慮嗎?讓「金雞計畫」幫您化解 身為家長,我也有「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期許和焦慮。 回顧我的成長過程,在傳統填鴨教育下,一切分數至上,沒有好成績就沒有好學校、沒有好學校就沒有好工作、沒有好工作就沒有好收入、沒有好收入就沒有好生活...似乎唯有取得好成績,人生才有希望。 但真的是這樣嗎?其實不一定吧 幸好,當我完成了「金雞計畫」的構想並付諸實行之後,這些焦慮也隨之煙消雲散。因為我知道,就算我的孩子不是「學霸」,就算只能領「基本工資」,一樣可以幫自己預備好人生的財務安全網,這就是支持孩子探索學習熱忱的最佳財務支柱! 這是一堂價值億萬的理財課! 2019年暑假,我和孩子們一起開啟了這個預計為期10年的長期實驗,用壓歲錢每月定期定額投資,截至2023年底,孩子們的壓歲錢已經長大40%! 如果歷史經驗可以借鏡,我相信只要及早開始按部就班執行,就算是平均每天66元的小金額,孩子們很可能養成一隻價值千萬、甚至億萬的退休「金雞母」! 這也開啟了我對教育的新視野,如果連退休都不是問題,那麼孩子們就可以不再只是為了分數而學習,而是可以更有勇氣去探索和追尋心中真正的學習熱忱所在! 這是一本人人都有機會成為財富贏家的投資指南,也是一本教家長、老師怎麼和孩子談理財的入門書,就算是理財程度 「幼幼班 」的大人,也能輕鬆和孩子談理財 人生不用贏在起跑點,贏在退休的終點就好了!💪 豬力安親子理財教練:學校沒教但孩子一定要學的9堂理財課 👉博客來 :  https://reurl.cc/E4R0za 👉金石堂 : https://reurl.cc/97pNQX 👉誠品 : htt...

豬力安的台股統計

  資料來源:公開資訊觀測站,豬力安整理。

一筆等待3小時的交易

昨2/13晚美國通膨CPI數據意外高於預期,觸發股市瞬間回跌。 不過更意外的是,網路下單系統居然故障,券商回報因為海外交易所的問題,所以無法進行電子交易。 雖然在市場20多年見過不少風浪,但這個情況倒是第一次遇到,因為台灣還在春節休假期間,所以根本沒有足夠人力應付突發的人工下單需求。 券商的客服電話與交易室電話根本都撥不通,也聯絡不上營業員。唯一幸運的是我受影響的部位很小,也還在獲利狀態。  今天一早醒來,系統還是沒有修復,為了避免不必要的風險,再次嘗試撥號客服通話,雖然電話已經可以接通,但語音系統回應等待序號都是從10號起跳。  斷斷續續試了幾次之後,我決定耐著性子等下去,沒想到過程中語音系統不斷地反覆跳針:您的等待順位是6號、您的等待順位是7號、您的等待順位是5號... 排到2號的時候已經過了1個小時,終於聽到:感謝您的耐心等待,您的通話即將被接通...  剎那間,話筒那端突然又變成那個不誠懇的聲音:很抱歉客服人員都在忙線中,您的等候順位是2號... 我的滿懷期待瞬間破滅,而且語音系統又這樣跳針了半小時以上,讓我不禁懷疑其實說不定根本沒有人在接聽...  最後因為我的一時疏忽,沒有按下繼續等待的代碼,通話就這樣無情地被中斷,浪費了將近2個小時。  我決定站起身來洗把臉,喝杯水。突然瞥見另一位營業員友人回覆的Line訊息,提供了一支和官網不同的電話號碼。我半信半疑地撥了號,有響,但是沒人接。已經疲憊的我,決定先稍事休息活動筋骨...  大約15分鐘後,我再次嘗試撥號,這次終於通了,還順利了下了單,感謝貴人,又過了15分鐘,我的交易終於順利成交了。一個上午3小時就這樣消耗殆盡,這是我所操作過最漫長的一筆交易了。  我想這樣的事不會是最後一次,慶幸也再次提醒自己務必做好風險控管,當市場根本無法交易的時候,是否還能處之泰然?尤其是從事槓桿交易者,或許有一天這就會成為救命的關鍵。

魔咒

每次有網友在賴群問我持股的比例時,我總會如實回答,接著市場就屢試不爽地下跌了,彷彿就是一種魔咒,很巧合地都發生在波段高點。 前兩天又有人在問了,為了打破這個魔咒,這次我決定 . . . . . .  不回答,哼哼😎

如果有1000萬

有朋友問:若取得1000萬貸款,可以如何安排長期投資呢? 設5年寬限期,年利率以2.5%計。如果一切順利,還能展延寬限期至10年。 情境一:買房出租 參考 媒體報導 ,根據 NUMBEO 網站統計,目前(2023年)台北市中心的租金報酬率大約只有令人驚訝的1%出頭,榮登世界名列前茅的低,所以如果貸款投資房地產,可能還得自行負擔每年1.5左右的利差。 至於房價的增值,參考「 信義房價指數 (如下圖)」,近10年年化複利率大約是3%(近20年約6%),由於無法預知未來漲幅,我們仍以3%估計。 綜合上述條件,理想上投資10年的累積報酬率可能會是: (租金1% - 利息2.5%)*10年 + 房價複利103%^10年 - 1=19.3% 也就是投資1000萬有機會獲利193萬,相關稅費暫且省略不計。  圖:台北市房價指數,資料來源: 信義房價指數 情境二:買股領息 現在我們把情境一的房子換成一籃子的股票,以台灣投資人最熟悉的台灣50指數ETF為例。 股息殖利率若以3%估計(2003~2023年有5年年均殖利率低於3%,如下圖),理論上應足以支付利息支出還有餘。 至於股價的漲幅,近10年年化複利率大約是7~8%,由於無法預知未來漲幅,我們以7%估計。 綜合上述條件,理想上投資10年的累積報酬率可能會是: (股息3% - 利息2.5%)*10年 + 股價複利107%^10年 - 1=101.7% 也就是投資1000萬有機會獲利翻倍,相關稅費暫且省略不計。 圖:0050歷年年均殖利率,資料來源: Goodinfo 單純以報酬率而言,情境二似乎會是比較好的選擇。 風險 不過,上述是理想的情境,實際的結果與進場時機、未來10年的發展息息相關,舉例來說: 如果是在2009年初低點進場,10年後的結果相當豐盛(下圖紅標,漲幅約150%); 然而如果提早2年,在2007年高點進場,經過10年卻幾乎還在原地踏步而已(下圖藍標,漲幅約10%),結果天差地遠。而且,在金融危機時期,還得承擔-50%或更高的帳面損失,以及股息遽減的風險。 (考慮到2022年以來的衰退還在持續中,我主觀認為目前2023年的市況應該不比2007年) 圖:台股加權指數2007~2017( 藍 ) vs 2009~2019( 紅 ),資料來源: TradingView 相較之下,房價的波動就平穩許多,而且只要按...

一個操盤手的虧損自白

偶然間看到這本中文再版書的標題,頗有相見恨晚的感覺。因為大多數人都追求「成功學」,然而我的想法卻與眾不同,如同作者將自己最大的投資失敗轉化為警世的經驗談,我的「魯蛇筆記」也整理了歷年自己犯下的主要交易錯誤,身為投資教練,我經常鼓勵學員從自己的交易對帳單中找出失敗的經驗,避免重蹈覆轍,我認為這就是精進交易的最佳途徑,這就是我的「失敗學」。 作者在書中引用了多位投資大師的格言,例如: 吉姆羅傑斯 :「我沒有碰過有錢的技術分析師」 馬丁舒華茲:「我搞基本分析搞了九年,最後靠技術分析賺大錢」 約翰坦伯頓:「投資要分散」 華倫巴菲特:「投資要集中」 伯納德巴魯克:「別想買到最低,賣到最高」 保羅都鐸瓊斯:「我常常放過中段,抓到頭部與底部」 結果投資大師們對如何投資獲利的看法南轅北轍,難怪一般人很容易無所適從,但是進一步觀察大師們對虧損的看法: 華倫巴菲特:「投資法則一,不要賠錢。投資法則二,不要忘記法則一」 馬丁舒華茲:「想賺錢,最重要的就是不能讓虧損失控」 保羅都鐸瓊斯:「別光想賺錢,要專注保護你的戰果」 伯納德巴魯克:「不要期待自己永遠不犯錯,而是在錯誤發生時,盡快砍掉虧損」 吉姆羅傑斯 :「我的基本建議是,不要賠錢」 有趣的是,大家對虧損的觀點居然大同小異,看來先學會怎麼賠錢,其實比學會賺錢更重要。 作者整理了一般人在面臨投資交易虧損的心理狀態五階段: 否定 憤怒 討價還價 沮喪 接受 在我的教練經驗裡,特別是在今(2022)年的空頭市場中,最常聽到學員說的一句話就是:「如果我現在賣了,就立刻虧了啊!」 這種捨不得賣的態度,就是「否定」心態,接著隨著市場下跌,投資人可能就會進入「憤怒、討價還價、沮喪」的狀態,最後被迫「接受」,在不得已的情況下賣出持股或者變成長期投資。 這個過程充分顯示出投資人面在對虧損的兩大盲點: 第一、在進場前沒有先想好如何因應虧損 第二、把虧損視為自我否定而不願意接受 所以在我們的教練過程中,特別重視SOP,而其中的一個關鍵,就是要「先設定出場才進場」。 這是大部分新手所缺乏的思維,以致於一旦行情走勢不如預期時,往往就會從短期投資被迫變成長期投資而無法自拔。如果幸運,或許這筆「長期投資」確實可以獲利,可惜並非所有的投資標的都適合長期投資,否則大多數投資人都可以輕鬆投資獲利了。 那麼應該如何設定出場呢?其實觀念不難,借用本書的結論,就像我常說的,交易...

被動為主、主動為輔

日前很榮幸受葉丙成老師邀請和台大的同學們聊聊理財的「大學之煩」,原以為會有不少「少年股神」,沒想到現場調查只有少數幾位同學有投資經驗,出乎我的意料之外,大大顛覆了我對台大學生的刻板印象。 同學們提出了幾個關於理財的煩惱: 1、沒有閒錢投資 2、沒有時間研究 3、背負學貸壓力 坦白說,投入理財教育和教練服務並不是因為我很會投資理財,其實剛好相反,就是因為年輕時不懂,所以累積了豐富的失敗經驗,如今希望提醒大家避免重蹈覆轍而已。 「如果時光可以倒流,我會對年輕時的自己說什麼呢?」我問自己。 所以我先分享了「預算分配」的觀念,鼓勵同學一定要先投資自己,先投資、再消費! 其次則是「開源節流」的觀念,開源的部分除了探索未來的方向,投資提升自己的能力之外,更重要的就是及早加入「 金雞計畫 」,把握年輕人獨有的複利時間紅利!(這是我的另一個斜槓「親子理財」推廣的免費計畫) 只要從今天開始每天存下一杯珍奶、一份雞排或一包寶可夢卡牌的小錢(約66元),定期定額投資大盤ETF,就有機會幫自己養一隻價值數千萬至上億的退休「金雞」,每月享領近5萬元起跳(未調整通膨)的「金蛋」,不需耗費心力擇時選股,也不需成為投資專家,就能無痛享受樂活人生!  (順帶一提,「 金雞計畫 」並不只是小朋友專用,其實也有不少企業主朋友,由於無暇兼顧理財,也加入我們的「 金雞計畫 」,每月投入數十萬、甚至上百萬幫自己累積退休金喔!) 鼓勵被動投資,是不是和投資教練的服務有些矛盾呢? 根據統計數據顯示,有超過80%基金經理人的績效無法長期超越大盤指數,所以對於大部分人而言,尤其是談到投資理財就會昏昏欲睡的朋友,被動投資實在是最佳選擇! (通常說到這裡,我都會把在課堂上失去意識的同學們叫醒再特別提醒一次😆) 儘管如此,我相信還是會有許多人想嘗試主動投資,因為我也是過來人,畢竟這是人性。 其實我也鼓勵有熱忱的年輕朋友可以挑戰主動投資,只要在30歲之前都有機會,畢竟年輕就是本錢,不試試看怎麼知道自己不會是下一個巴菲特?不過,我就花了將近10年才發現原來自己並不是下一個巴菲特😆,所以我很清楚其中的時間成本和心理衝擊。 因此我特別呼籲,主動投資者還是可以同時規劃被動投資的備案,一旦發現「打不過」,隨時都可以加入「指數教」!這也是我們在教練服務裡推廣的概念,以被動投資為基礎,行有餘力可以先用少部分資產比例建立主動投資...

左左右右

以前我很崇拜價值投資,嚮往大師進場抄底不停損,等待市場回升獲利倍增,真是帥爆了! 人生就是這麼不公平,等我實際進場卻是破底又破底,有如身陷十八層地獄 😭 後來,我就因為不堪帳面虧損的壓力斷然出場了😭 這是我的慘痛經驗,所以做了修正。那麼你呢?你是左派?還是右派? 所謂的左側交易又稱為逆勢交易,屬於低買高賣的模式,廣為價值投資者採用。 左側的優點是買進成本相對便宜;在盤整行情較不易受傷,而且可以避開空頭市場的早期下跌。缺點則是可能會買的太早,如果股價持續探底,非常考驗投資者的資金與情緒管理能力;若股價提早觸底反彈,也可能面臨買進部位不足的問題。另外,出場時也可能會賣的太早,錯過後續行情的上漲潛力。 右側交易又稱為順勢交易,屬於追高殺低的模式,廣為動能交易者採用。 右側的優點是等行情發動才進場,可以避免資金套牢的精神與時間耗損;只要行情持續發展,可以賺足整個波段。缺點則是買進成本相對較高,如果遇到盤整行情很容被上沖下洗。另外,出場時也可能會賣的較晚,無法避開空頭市場的早期下跌。 左側右側各有優缺點,也各有擁護者,但我覺得最重要的,其實是要認清自己的個性適合哪一種。有些投資人就是無法忍耐行情下跌,偏偏要學左側交易;或者有些投資人就是無法果決追高殺低,偏偏要學右側交易,這都是不夠瞭解自己的特質。 所以我常說,投資其實是一門認識自己和修行的過程。不過,人生並非總是如此涇渭分明、非左即右,如果原本的方式不適合,除了往另一個方向探索,或許也可以嘗試折衷方案,說不定中庸之道是更可行的選擇。祝福各位都能在一次又一次的投資過程中更瞭解自己,找到適合自己的投資技巧。

記住這個感覺

這波自2021年底以來的修正,美股大盤指數從高點回檔至今跌幅大約15%左右,科技類股跌幅則高達25%。另外,一向被視為資金避風港的10年期政府公債,也因為FED的緊縮政策而下跌了大約13%(如果以2020年疫情爆發初期FED大灑幣起算,至今已大跌18%,殖利率升破3%關卡)。許多選擇採用股債配置策略的投資人,面臨了罕見的股債齊跌驚嚇。至於這兩年熱門的新興資產加密貨幣,為首的比特幣、以太幣價格更陷入「腰斬」的窘境。 一時之間,市場彷彿又重回到2018年貨幣緊縮尾聲的氛圍,除了現金,幾乎找不到合適的資產配置。這一次少數的例外,大概只剩下美元,以及通膨飆升環境下的能源和原物料板塊,具有相對強勢的表現。(喔!差點忘了還有從事空頭操作的交易者) 馬後砲,早知道多買點,只可惜,千金難買早知道。 不論觸媒是什麼,病毒也好、戰爭也好,市場的走勢大致都是歷史的重演,但數字是客觀的,感受卻是主觀的,而且人類是健忘的。舉例來說,如果您還記得2020年初疫情爆發時的金融市場,當時全球主要股市都下跌了大約30~40%左右的幅度,但現在「只」下跌15~25%,數據上來說,我們的恐慌(或貪婪?)應該只有當時的一半左右?甚至如果您經歷過2008年的金融海嘯,對比當年動輒50%以上的跌幅,目前的狀況更應該算是小菜一碟? 不過人類的情緒不是這樣運作的,雖然我不是心理學家或腦神經科學家,不過我知道什麼是害怕和恐懼,我也知道這些感受如何佔據我們的心思,讓我們失去理性,影響我們的行為,常常「腳麻」而忘了出場(或進場),做出錯誤的決策。 雖然我也不知道這波修正行情會到什麼程度、什麼時候,不過藉這個機會,我想鼓勵大家牢牢記住此刻的感受,記錄下來(在我的投資筆記裡有一個欄位專門記錄情緒的覺察),您目前的情緒是什麼呢?比當時更恐慌?更貪婪?更平靜?還是...?為什麼會這樣? 只要持續參與市場,此生我們一定會再次面臨類似的情境,重要的是,我們應該思考,當我們再次相遇、內心再次出現這種「感結」時,應該怎麼做,可以讓我們比「上一次」的表現更好? 我很羨慕有些人,可以從別人的經驗中借鏡,避免讓自己重蹈覆轍。知識是客觀的,但感覺是主觀的,像我這樣的人(或許你也是?),則必須自己經歷過、感受過,才能汲取教訓。最怕的是,船過水無痕,卻仍陷在無間輪迴翻不了身。

豬力安的etoro退休計畫

首先,這不是愚人節笑話😆 我預計從2022年4月起,在 etoro 平台重新建立一個動態的股債配置投資組合,並運用財務槓桿,嘗試進行一個為期約20年(大約是我的退休年齡)的退休計畫實驗。 根據一份自1972年以來的模擬資料顯示,我預期這個投資組合有機會挑戰35%的年化報酬率,以20年的時程為例,在一切順利的情況下,我希望可以挑戰40000%以上的累積成果。 但在最糟糕的情況下,也有可能面臨50%(或更高)的最大帳面損失 。 當然,過去的資料不保證未來的績效。若您也是 etoro 平台的使用者,您可以考慮在可承擔的風險範圍內,利用「 複製 」功能進一步瞭解與追蹤這個計畫。 我們建議以至少3年以上的參與週期來評估這個計畫的成效會是比較合適的時間架構(畢竟我們的目標是20年,或更久),但您也可以自行「動態」參與這個計畫,如果您選擇後者,在投資組合績效表現最差的時候參與,並在投資組合績效表現卓越的時候退出,對您可能會是比較有利的選擇(避免追高殺低)。 若您在台灣或擅長中文,我很樂意和您線上分享這個計畫的概念。 風險提醒:如果我的理解無誤, etoro 像是「平台」,而非「券商」。加上我個人在使用上曾多次遭遇無法順利登入帳號的情境,因此我在 etoro 平台實驗的資金,僅佔個人投資比重的一小部分,如果您也想透過 etoro 平台參與,強烈建議您應該認真考慮個人可承擔的風險範圍。(進一步瞭解 etoro風險揭露 訊息) 免責聲明:再次強調,投資一定有風險,這只是我個人的退休計畫實驗,不代表任何投資建議,您的投資結果盈虧敬請自行負責,一概與本人無關 。 豬力安,祝您投資平安🙏

本來無一物

  菩提偈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唐朝六祖惠能大師~ 在我的教練計畫中,我總是先「傳教」鼓勵學員加入「指數教」 ,採用指數型工具的被動投資策略(定期定額)長期佈局,先講求績效不落後大盤指數。 接著,再根據學員需求與意願,搭配「槓鈴策略」以部分資金採用主動交易積極操作,追求長期超越大盤的潛力。 但有趣的是,有許多學員(我稱為「隊友」)反應,長期穩定的被動投資,結果往往無聊到令人昏昏欲睡,儘管可能帶來穩健的獲利。 而短線的積極交易,帶來了無數的刺激、興奮,卻也產生了無數的焦慮與煩惱😌 股價還會不會漲?現在是不是該賣?啊!賣太早了好可惜! 股價到底了嗎?現在可不可以買?啊!早知道就多買一點! 就愛「惹塵埃」,或許是人的天性吧?😆 一旦踏入(主動)交易界,每個人都想買低賣高,卻沒有人能做到完美,只有認清自己的界限,擺脫患得患失的糾結,才是健康的心態

關於恐懼

  圖片來源: CNN 這是一則關於恐懼的故事😨  可能是上個月露營頻繁,一隻東方水蠊 (小強/黑武士) 不知何時搭了便車到城裡兜風,也不知在車上住了多久,到昨天才神不知鬼不覺地爬上後座女兒的小腿來個華麗登場,嚇得她花容失色,一旁池魚之殃的弟弟也被姐的驚聲尖叫嚇得失了魂😱 為母則強的媽媽則是在駕駛座上1秒瞬間突破自我 (以下慢動作播放) ,3秒...冷靜路邊停車,5秒...俐落將不速之客掃地出門,結束了這場鬧劇。 訪客已經下車,姊弟倆仍餘悸猶存,到隔天上學搭車都還猶豫再三,疑神疑鬼惴惴不安,途中姐姐還不時抬腿檢查,深怕又有意外訪客上身,偶而想起昨天的驚魂差點又要失聲,搞的弟弟也忐忑不安。 在一旁的我剎時頓悟,明明沒有的事兒,卻讓我們害怕到不知所措,甚至做出錯誤的決定,「心魔」才是最大的敵人。 想起2018年熊市,有位重要的投資人,一再催促我減碼出場,讓我幾乎是砍在「阿呆谷」。為了對抗心魔,我用盡洪荒之力,才氣喘呼呼地重拾對「指數教」的信仰,從恐懼的黑暗面,腳步蹣跚地爬回希望的光明面,喚醒原力(?)重新搭上多頭列車。 事後看來,當時的恐懼,就有如不存在的小強,一切都只是幻影,卻又如此地真實。 投資,就是認識心魔的修行,只有先覺察自己的恐懼,改變行為模式,才能跳出魯蛇的輪迴 這也是 投資教練服務 的價值🙏 #心魔 #恐懼 #FEAR #都是幻覺嚇不倒我的 #MayTheForceBeWithY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