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4月, 2021的文章

股價是領先指標

2020年股市怎麼可能大漲?你覺得奇怪嗎? 在2020年疫情爆發的時空中,很多人納悶怎麼下半年股市大漲?答案揭曉,台股全體上市公司(就是我所謂的「大台灣公司」)獲利來到空前的2.4兆歷史記錄,指數創新高只是順便而已。  我觀察了20年台股上市公司淨利的變化(參閱 豬力安的台股統計 ),心得是市場是有效率的,指數(股價)走勢和企業獲利往往呈現高度正相關。雖然常常有人懷疑股價上漲是炒作,純屬無「基」之彈,但事實證明股價其實是領先指標,而且事後看來確實也都有「基」可循。 圖1  台積電股價與每股盈餘(EPS)走勢,資料來源: Goodinfo 圖2  長榮股價與每股盈餘(EPS)走勢,資料來源: Goodinfo 圖3  中鋼股價與每股盈餘(EPS)走勢,資料來源: Goodinfo 以上圖為例,不論是2020年全球矚目的護國神積,還是2021上半年的目光焦點大牌長榮和鋼鐵人,目前看來股價異軍突起其實都有獲利的基本面撐腰。2021第一季的財報公布在即,且讓我們拭目以待。 我在 價值投資 一文提到: 「很多人以為我是所謂的技術派,但在股海浮沈了20年,從線圖到財報、籌碼、總經,又回到線圖,卻有了不同的體會。以前我認為技術線圖就是看圖說故事,然而在經歷過幾次經濟循環才知道,股價是真正的領先指標,所有大戶的買賣行為,早晚都會反映在股價上,而均線就是股價的趨勢,因此,我認為股價是集合了市場基本面、籌碼面、心理面的綜合訊息」。 同樣的道理,在我的經驗裡,每當經濟循環進入修正週期時,股價也會領先反應。雖然修正不等於崩盤,不過下次看到財報公布業績大好,但股價卻文風不動甚至反向大跌時,建議投資人心裡都應該帶上幾分警戒才是。

價值投資

我從2000年網路泡沫高點開始參與股市,幸運地進場就遇上大空頭,前5年基本上是所謂的菜鳥期,基金、個股、未上市股、期貨、選擇權,什麼都玩,什麼都賠,這是第一個階段 🤣 直到交易期貨在2004年遇到319兩顆子彈被斷頭慘賠之後,我才開始認真研究「價值投資」。不過,那時還天真地以為所謂價值投資就是看看財報,作量化分析,再看看年報,就算質化分析,接著再從歷史PE(本益比)、PB(股價淨值比)抓合理估值低買高賣,幸運地在2005~2007的多頭市場賺到一些錢,以為投資就這麼簡單(或許就像2020年才進場的朋友,可能也以為股市淘金原來就是這麼樸實無華)。這是第二個階段。 在2007年高點,我發現許多傳產類股獲利超好,而且PE超低就大膽敲進,沒想到半年後2008金融海嘯來襲,等看到財報公布,發現PE裡的E(淨利)不見了,股價卻早已腰斬。當年持股居然還有股價跌破公司現金淨值的,差點屍骨無存,還好阿Q心態抱下抱上,熬過金融海嘯才開始體會總體經濟循環的威力。 後來跟著前輩學習拜訪公司,深入質化分析集中投資,賺過大錢也賠過大錢。也嘗試計量選股分散風險,結果手賤亂砍股票又變成集中投資草草收場。2011、2015又經歷了兩次中型經濟循環,在第三個階段發現原來每次經濟危機其實都是在重新定義價值。 2014年因為自己貪婪決策失誤虧了大錢,陷入中年危機。這個行業賺的再多,只要犯過一次大錯,績效就很難翻身,「守成不易」這句話真不容易。2015年遇到貴人,從此決定皈依指數教,改以指數投資為主,個股投資為輔。在交易上,也以線圖走勢為主、總經財報為輔。從此進入第四個階段。 很多人以為我是所謂的技術派,但在股海浮沈了20年,從線圖到財報、籌碼、總經,又回到線圖,卻有了不同的體會。以前我認為技術線圖就是看圖說故事,然而在經歷過幾次經濟循環才知道,股價是真正的領先指標,所有大戶的買賣行為,早晚都會反映在股價上,而均線就是股價的趨勢,因此,我認為股價是集合了市場基本面、籌碼面、心理面的綜合訊息,雖然股價並非總是正確,但我相信市場是有效率的,尤其在指數大型市場,幾乎都能即時反映市場情緒(注意,我是指情緒,不是指正確資訊)。 如果按照以前的「價值投資」觀點,我肯定無法理解TSLA這種公司的價值何在?也無緣體會奔馳的快感。但接觸過質化分析,從創投的朋友認識估值的概念後,我才發現以往對「價值」的定義太過狹隘,真正的「

守成

  守成很重要。 坦白說,在我自己的投資經驗中,不乏賺大錢的故事,但是失敗的關鍵,往往卻是無法守成。所以巴菲特說,投資最重要的兩件事: 1是不要虧錢, 2是不要忘記1。 有同學和我分享了這個短片,其中這個段落(24分起)談到虧錢的影響,雖然是簡單的數學,我卻花了好久才體會。推薦給大家花點時間(快轉😆)完整看完。 延伸閱讀: 和孩子談不要虧損

關於現金流桌遊

大約20多年前,我第一次接觸到風靡一時的「富爸爸現金流」桌遊,開啟了我對投資理財的興趣。尤其在那個學校沒有教、爸媽也沒有教如何用錢的年代,回想起來,那應該可以算是我的理財啟蒙吧。  當時我不光是邀請身邊的親朋好友同樂,在那個網路泡沫的時空,我也透過網路成立社團舉辦活動、教學相長,認識了不少同好,也因此累積了近百場的教學經驗。 遊戲的架構包括三種投資工具,分別是證券、地產、創業。而我們的活動,不只是玩遊戲而已,更希望引導來賓思考將生活「遊戲化」,把理財的知識與精神,真正落實到生活中,進而改變我們的生命。 我自己就是活生生(血淋淋?😅)的例子。當時徒有紙上談兵的理財知識,但缺乏實務經驗,所以我真的開始在生活中「玩遊戲」,從編制個人財務報表開始,進而嘗試摸索不同的投資機會。 例如,我嘗試創業,想建立類似目前apple music的平台,付費線上收聽音樂。可惜自己能力不足,大環境也還不成熟,創業一年之後就草草結束。雖然失敗了,但也學到了在學校裡學不到的寶貴經驗,知道如何草創與運作一家企業,也知道領導團隊與人際溝通的重要與困難。 我也試著研究房地產,雖然想像把房子重新整理成美輪美奐的模樣很令人期待,但我的結論是到處奔波看房子好累😂,真要施工、監工起來應該更累。不過當年因為桌遊而認識的朋友中,的確有在創業和地產領域都經營的非常成功的例子,所以最大的收穫是其實更認識自己(擅長與不擅長什麼)。 最後,「內向」(白話文:宅男)如我,以為投資股票是就是在電腦前看看資料、下下單而已,結果選擇以證券作為主要的投資工具,就這樣無腦踏進股市轉眼居然過了20年光陰。 不過,當年雖然獲得許多啟蒙,但坦白說其實也受到不少誤導。好比說,「被動收入」四個字乍看非常吸引人,也很容易讓年輕人誤以為是一種「不用努力就可以躺著賺」的概念。但事實上,要創造「被動收入」,其實需要更多的「主動付出」,甚至遠比本業工作的努力還多。 又或者,以企業經營的本質來說,「現金流(股息)」和「資本利得(價差)」其實是一體兩面,關鍵在於經營績效的趨勢變化。而一味強調「現金流」配息,其實未必是投資獲利的保證。 所以,現在自己投身理財教育,雖然已不採用當年的現金流桌遊,不過除了保留正確的理財觀念之外,也會特別謹慎過濾或修正不適宜的觀點,以期去蕪存菁地傳達正確的理念。 更重要的是,經過了20年的股海修練,現在我可以告訴各位真正能在現

豬力安的台股統計

圖片來源: https://topics.amcham.com.tw/2019/12/taiwan-as-regional-hub/ 20150614起,「大台灣公司」(全體上市公司)統計資料併於本文不定期更新。 👉市值:當年度全體上市公司最高與最低市值(單位:新台幣十億) 👉淨利:當年度全體上市公司淨利(單位:新台幣十億) 👉淨值:當年度全體上市公司年終淨值(即股東權益,單位:新台幣十億) 資料來源:公開資訊觀測站,豬力安整理。惟統計方法不同,故P/E(本益比)、P/B(股價淨值比)與證交所數據有所差異,請讀者留意。 👉當日P/B請參考 財報狗台股股價淨值比統計 圖:台股歷年P/B比,資料來源: Stock-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