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是我「誤入歧途(全職交易)」的一年,想不到15年就這樣轉眼過去。
台灣房市
印象中,當年鄰居出售房屋的價格,與近幾年(2018)的高點相比剛好大約是3倍多的漲幅,和下表的統計相仿。
如果買方是包租公,以5%租金收益率計算(沒看錯,真的是5%),那麼總報酬率還會多出75%(15年的租金)。
圖:信義房價指數。最新數據請點選資料來源:Stock-Ai
信義房價指數以2001年Q1為基期100,2003年Q2 SARS後起漲點為99.13,2017年Q4指數281.96,增值約2.84倍,年化複利率約7.47%
若以2014年Q2高點297.78計算,增值約3倍,年化複利率約10.5%
換言之,當年若買下鄰居的千萬「老」宅(屋齡近20年),如今大約價值3千萬上下。若加上槓桿效應(頭期款20%,貸款20年),實際的報酬率會更高。
可惜當年我沒有投入房市,反而為了「高房價」而投入股市,那麼股市的表現如何呢?
如果買方是包租公,以5%租金收益率計算(沒看錯,真的是5%),那麼總報酬率還會多出75%(15年的租金)。
圖:信義房價指數。最新數據請點選資料來源:Stock-Ai
信義房價指數以2001年Q1為基期100,2003年Q2 SARS後起漲點為99.13,2017年Q4指數281.96,增值約2.84倍,年化複利率約7.47%
若以2014年Q2高點297.78計算,增值約3倍,年化複利率約10.5%
換言之,當年若買下鄰居的千萬「老」宅(屋齡近20年),如今大約價值3千萬上下。若加上槓桿效應(頭期款20%,貸款20年),實際的報酬率會更高。
可惜當年我沒有投入房市,反而為了「高房價」而投入股市,那麼股市的表現如何呢?
對照同期間股市的表現,若不考慮以2008為分野的經濟循環,加權指數2003 Q2低點4044,2017 Q4高點10882,漲幅2.69倍,年化複利率約7.06%
乍看股市表現似乎遜於房市,但若將企業配發的現金股利加入計算,加權報酬指數2003 Q2低點4140,2017 Q4高點18248,漲幅4.4倍,年化複利率約10.77%,結果反而略勝一籌
乍看股市表現似乎遜於房市,但若將企業配發的現金股利加入計算,加權報酬指數2003 Q2低點4140,2017 Q4高點18248,漲幅4.4倍,年化複利率約10.77%,結果反而略勝一籌
(是的,年複利率「只有」10%,所以長期績效遠高於此者若非「股神」可能就是...)
圖:加權指數與報酬指數
當然,以上統計不代表我的投資成績也同樣勝出😆
整體而言,這段期間長期投資房市或股市的結果應該同樣出色。
擁有自己的「家」的舒適感與成就感是令人嚮往的,只能說我很幸運,能享受父母的庇蔭,但若考慮自己已屆不惑之年,繳完貸款更是耳順之年,接著面臨(傳統定義)退休或醫療的需求提升,房地產的變現能力反而成了缺點。
更重要的是,從人口結構的趨勢來看,台灣房市未來能否重演這樣的多頭榮景,我個人是保守看待的。
另一方面,股市的週期較短(波動也相對較大),如果能學會觀察經濟循環的脈動,可能會有更多資產倍增的機會,所以縱使時光倒流,我想我還是會選擇繼續在股海浮沈努力吧 😆
經常提醒自己要有國際觀,台灣如此,美國的情況又是如何?
圖:加權指數與報酬指數
當然,以上統計不代表我的投資成績也同樣勝出😆
整體而言,這段期間長期投資房市或股市的結果應該同樣出色。
擁有自己的「家」的舒適感與成就感是令人嚮往的,只能說我很幸運,能享受父母的庇蔭,但若考慮自己已屆不惑之年,繳完貸款更是耳順之年,接著面臨(傳統定義)退休或醫療的需求提升,房地產的變現能力反而成了缺點。
更重要的是,從人口結構的趨勢來看,台灣房市未來能否重演這樣的多頭榮景,我個人是保守看待的。
另一方面,股市的週期較短(波動也相對較大),如果能學會觀察經濟循環的脈動,可能會有更多資產倍增的機會,所以縱使時光倒流,我想我還是會選擇繼續在股海
經常提醒自己要有國際觀,台灣如此,美國的情況又是如何?
美國房市
圖:美國標普房價指數。最新數據請點選資料來源:Stock-Ai
美國房市的循環和台灣有些差異,根據美國標普房價指數,1975年以來一直呈現緩步上揚的格局,2000年前後更發動一波明顯的漲勢。
2000年1月為100,2006年6月高點184.55,房價增值約1.84倍,年化複利率約9.88%
但在2007次貸風暴之後,房價也大幅修正至2012年2月低點134.01,自高點下跌約27%,不過隨著經濟回穩,房價指數在2017年12月再創新高196.21。2000年以來的年化複利率約3.81%。(1975至2018年化複利率約4.88%)
看看兩國的房價走勢,台灣房市在2008年之後漲勢格外兇猛,雖然房產持有者身價大漲,卻也造成普羅大眾的痛苦指數遽增,想想兩國的人口與產業結構,我對美國房市的前景仍樂觀看待,相對也加深了對台灣房市的保守。(當然我的看法可能是錯的)
美國房市的循環和台灣有些差異,根據美國標普房價指數,1975年以來一直呈現緩步上揚的格局,2000年前後更發動一波明顯的漲勢。
2000年1月為100,2006年6月高點184.55,房價增值約1.84倍,年化複利率約9.88%
但在2007次貸風暴之後,房價也大幅修正至2012年2月低點134.01,自高點下跌約27%,不過隨著經濟回穩,房價指數在2017年12月再創新高196.21。2000年以來的年化複利率約3.81%。(1975至2018年化複利率約4.88%)
看看兩國的房價走勢,台灣房市在2008年之後漲勢格外兇猛,雖然房產持有者身價大漲,卻也造成普羅大眾的痛苦指數遽增,想想兩國的人口與產業結構,我對美國房市的前景仍樂觀看待,相對也加深了對台灣房市的保守。(當然我的看法可能是錯的)
至於美股,標普500指數2003 Q1低點834.81,2017 Q4高點2642.22,漲幅3.16倍,年化複利率約7.98%(1975至2018年化複利率約8.63%)
若是加計股利的報酬指數(Total Return),2003 Q1低點1209.71,2017 Q4高點5212.76,漲幅4.3倍,年化複利率約10.22%。
從統計數據上看,美股的表現優於美房,但台股更是毫不遜色!(台股漲幅4.4倍,年化複利率約10.77%)
由此可知,以台灣與美國的經驗為例,不論房市或股市,長期都是抗通膨的利器,很多人都忽略了,理財的基本目標是要維持購買力,延伸的意思是,現金只有在經濟衰退的通縮時期才會相對「增值」。
值得留意的是,實際進場投資時機的選擇,對結果有很大的影響(想想那些2006年在美國買房的人們),但對小資族而言,股市還多了分批進場的彈性。
雖然前述統計取景氣循環的高低點計算,不應視為實際投資的績效,但仍不失為個人理財的依據。
特別強調,文中所謂房市與股市,是指整體市場的指數化統計,並非單一物件或個股,切勿一概而論。
這篇文章是對自己曾經歷的時空做個回顧,也做為和親友們交流理財心得的參考。
若是加計股利的報酬指數(Total Return),2003 Q1低點1209.71,2017 Q4高點5212.76,漲幅4.3倍,年化複利率約10.22%。
從統計數據上看,美股的表現優於美房,但台股更是毫不遜色!(台股漲幅4.4倍,年化複利率約10.77%)
由此可知,以台灣與美國的經驗為例,不論房市或股市,長期都是抗通膨的利器,很多人都忽略了,理財的基本目標是要維持購買力,延伸的意思是,現金只有在經濟衰退的通縮時期才會相對「增值」。
值得留意的是,實際進場投資時機的選擇,對結果有很大的影響(想想那些2006年在美國買房的人們),但對小資族而言,股市還多了分批進場的彈性。
雖然前述統計取景氣循環的高低點計算,不應視為實際投資的績效,但仍不失為個人理財的依據。
特別強調,文中所謂房市與股市,是指整體市場的指數化統計,並非單一物件或個股,切勿一概而論。
這篇文章是對自己曾經歷的時空做個回顧,也做為和親友們交流理財心得的參考。
留言
1942年投資股票 巴菲特:1萬美元如今會變5千1百萬美元
https://dqydj.com/dow-jones-return-calculator/
複利率近12%好強大,但去槓桿後巴神不一定贏大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