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20181102 巴神買蘋果

「apple buffett」的圖片搜尋結果
圖片來源

2016年初,媒體揭露巴神第一次買蘋果。事隔近3年,如今看來巴神又再次大獲全勝。

我不禁試著揣摩,如果時光倒流,巴神看到了什麼?「FAANNG」正當紅,為什麼巴神獨鐘蘋果?


圖:「FAANNG」歷年市值走勢與2016年初市值
資料來源:https://stockrow.com

現金流

參閱下表,從量化的角度來看,除了Netflix(還在燒錢)之外,每家公司都有豐沛的自由現金流(營運現金流扣除資本支出後的Free CF),可用於投資、併購、清償債務或回饋股東(分發股利、買回庫藏股),而這也是巴神最喜愛的「現金牛」典型。

其中值得一提的是Amazon,近10年都沒有分發股利,也鮮少買回庫藏股,和巴神的波克夏如出一轍。Bezos的經營策略是專注在長期的現金流,不斷地投資提升企業競爭力,他用20年的時間來證明他的觀點,這就是目前我們所看到的Amazon:一家看似「不賺錢」,卻能創造龐大現金流的超級印鈔機(參閱「三大現金流量帶您解讀亞馬遜秘密」)。

(投資現金流包含資本支出、併購、一般證券投資三大項目,Amazon的資本支出比例明顯高於其他公司,請自行點選資料來源連結參閱)

2017/12 2016/12 2015/12 2014/12 2013/12 2012/12 2011/12 2010/12 2009/12 累計
Operating CF 24216 16108 10320 7326 4222 1612 1549 698 155 66206
Investing CF -20038 -11739 -9434 -5913 -2624 -7024 -3023 -324 -62 -60181
Financing CF -5235 -310 -139 -298 -667 6283 1198 781 243 1856
Free CF 17483 11617 7797 5495 2860 377 943 405 122 47099
表:FB歷年現金流,單位:百萬美元
資料來源:https://stockrow.com/FB/financials/cashflow/annual
(2012年底市值:57.6B)

2017/122016/122015/122014/122013/122012/122011/122010/122009/122008/12累計
Operating CF184341727212039684254754180390334953293169776630
Investing CF-27819-9876-6450-5065-4276-3595-1930-3360-2337-1199-65907
Financing CF9860-3740-38824432-5392259-482181-280-1987611
Free CF837610535745019492031395209225162920136439628

表:Amazon歷年現金流,單位:百萬美元
資料來源:https://stockrow.com/AMZN/financials/cashflow/annual
(2008年底市值:21.9B)

2017/9 2016/9 2015/9 2014/9 2013/9 2012/9 2011/9 2010/9 2009/9 2008/9 累計
Operating CF 63598 65824 81266 59713 53666 50856 37529 18595 10159 9596 450802
Investing CF -46446 -45977 -56274 -22579 -33774 -48227 -40419 -13854 -17434 -8189 -333173
Financing CF -17347 -20483 -17716 -37549 -16379 -1698 1444 1257 663 1116 -106692
Free CF 50803 52276 69778 49900 44590 41454 30077 16474 8946 8397 372695

表:Apple歷年現金流,單位:百萬美元
資料來源:https://stockrow.com/AAPL/financials/cashflow/annual
(2008年底市值:77.5B)

2018/1 2017/1 2016/1 2015/1 2014/1 2013/1 2012/1 2011/1 2010/1 2009/1 累計
Operating CF 3502 1672 1175 906 835 824 909 675 487 249 11234
Investing CF 1278 -793 -400 -727 -806 -743 -1143 -649 -519 -209 -4711
Financing CF -2544 291 -676 -834 390 -15 236 192 61 -349 -3248
Free CF 2911 1503 1096 805 605 640 770 577 410 -158 9159
表:Nvdia歷年現金流,單位:百萬美元
資料來源:https://stockrow.com/NVDA/financials/cashflow/annual
(2008年底市值:4.5B)

2017/12 2016/12 2015/12 2014/12 2013/12 2012/12 2011/12 2010/12 2009/12 2008/12 累計
Operating CF -1785 -1473 -749 16 97 21 317 276 325 284 -2671
Investing CF 34 49 -179 -42 -255 -244 -265 -116 -246 -144 -1408
Financing CF 3076 1091 1640 541 476 5 261 -100 -84 -176 6730
Free CF -2012 -1658 -918 -128 -22 -66 182 118 86 94 -4324
表:Netflix歷年現金流,單位:百萬美元
資料來源:https://stockrow.com/NFLX/financials/cashflow/annual
(2008年底市值:1.7B)

2017/12 2016/12 2015/12 2014/12 2013/12 2012/12 2011/12 2010/12 2009/12 2008/12 累計
Operating CF 37091 36036 26572 23024 18659 16619 14565 11081 9316 7853 200816
Investing CF -31401 -31165 -23711 -21055 -13679 -13056 -19041 -10680 -8019 -5319 -177126
Financing CF -8298 -8332 -4225 -2087 -857 1229 807 3050 233 87 -18393
Free CF 24006 26064 16657 12065 9853 2778 9227 5996 8506 2174 117326

表:Google歷年現金流,單位:百萬美元
資料來源:https://stockrow.com/GOOGL/financials/cashflow/annual
2008年底市值:96.8B

護城河

現金流必須建立在堅實的企業「護城河」之上才能長久。

眾所皆知,巴神不投資「科技股」。我沒有關於巴神使用臉書或談論晶片的印象,所以我主觀認為FB的護城河不是巴神所青睞的,更不用說Nvida,顯示晶片?AI?什麼東西?

然而,我們卻可以從巴神對其他公司的評論中窺知一二:

關於Google,「巴菲特回憶,波克夏旗下汽車保險公司GEICO是Google初期客戶,每當有人點擊GEICO的廣告,GEICO就要付10或11美元給Google」(參閱「錯過Google 巴菲特自認搞砸了」

從報紙到電視,廣告媒體無疑是巴神再熟悉不過的地盤,錯過了網路,真的是「搞砸了」。

關於Amazon,「巴菲特還坦承,低估了亞馬遜能以這麼快的速度,同時打亂零售和雲端計算的能力。」(參閱「 巴菲特:沒投資亞馬遜是我的錯」

雲端計算的部分,「巴菲特在拋棄IBM時所指的強大競爭對手就是亞馬遜。巴菲特當時只看到了IBM 在傳統大客戶業務上的壟斷和高利潤,但沒有看到的是雲計算,特別是來自亞馬遜的雲服務對整個IT 行業的衝擊。」(參閱「巴菲特看上了蘋果什麼?」

至於Apple,巴神更是一語道破他的洞見:「全世界上億人,生活都離不開蘋果」(參與「88歲巴菲特為何敢重押蘋果?」)

綜合前述,我們可以推論,Google、Amazon、Apple三大巨頭都擁有巴神所青睞的「護城河」。

投資就是...

先說結論,投資,就是思考「用什麼價錢?買什麼生意?獲得什麼報酬?」的一門學問。

在巴神看來,Google、Amazon、Apple都是好生意,但為何至今只買Apple?我認為還是要回歸到「用什麼價錢?獲得什麼報酬?」的角度去思考。

假如時光倒流回到2008年底,巴神可以分別用大約970億(Google)、220億(Amazon)、780億(Apple)美金的價錢「買下」三家公司,持有到2017年底,將分別獲得累計約1150億(Google)、380億(Amazon)、3600億(Apple)美金的「未折現」自由現金流,換算年複利率分別為1.9%(Google)、6.3%(Amazon)、18.5%(Apple)。(2008年底美國10年期公債最高不過2.89%)

馬後砲,當年的蘋果的確價值不斐。然而當年巴神並沒有出手,而是到了2016年,三家公司的市值已經分別「膨脹」到大約4900億(Google)、2400億(Amazon)、5300億(Apple)美金的價錢,才決定大手筆買進蘋果,坦白說,我不知道巴神期望獲得什麼樣的報酬?(2016年初美國10年期公債跌破2%)

很抱歉,我也沒有答案。

我只能主觀的「猜測」,2016年的這些投資在10年後「可能」分別獲得累計約4000億(Google)、2500億(Amazon)、7500億(Apple)美金的「未折現」自由現金流,在這個(錯誤機率很高的)推論之下,Apple似乎仍是其中最合乎「價值」的選擇。

當然如果持有更久的時間(例如20年),累計現金流可能會更有價值,但我不認為自己有能力對這三家公司的營運進行長達10年(以上)的「預測」,所以其實意義不大。

(也可能因為我不是果粉。有人和我一樣得了沒有「上一頁」箭頭按鈕就不會用手機的病嗎? XD)

儘管用折現法估算公司的內在價值是非常合理的方式,但實務上我認為相當困難,例如折現利率、折現年限的選擇,就算只是小小的差異,也會大大影響估值的結果。所以前述「猜測」是以我個人主觀判斷的成長率去「瞎掰」的「未折現」現金流。

結果究竟會如何呢?我也很想知道。

還是重複一句,很抱歉,我也沒有答案,或許只有10年後才能見分曉了!也盼請各方高手不吝指教,期待看到您的觀點!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魔咒

每次有網友在賴群問我持股的比例時,我總會如實回答,接著市場就屢試不爽地下跌了,彷彿就是一種魔咒,很巧合地都發生在波段高點。 前兩天又有人在問了,為了打破這個魔咒,這次我決定 . . . . . .  不回答,哼哼😎

讀書心得:超級績效

超級績效:金融怪傑交易之道 Trade like a Stock Market Wizard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673733 作者 Mark Minervini 【第二章 必要知識】 我做了一項關鍵決策,使讓自己的績效從平凡踏入傑出,我開始 迅速認賠 ,盡可能保障大部分資本,我覺得自己又掌握了控制權。這種新的態度,讓我能客觀分析自己的表現。過去我總是忽略失敗經驗,現在我願意從失敗中汲取教訓。交易並不是要判斷價格的高低點,也不是要證明自己有多精明,而是為了 賺錢 !不要把交易和自尊搞在一起!重點是 賺錢 ,面子不重要。 當你發現在某些市場期間,自己的交易風格表現的優於其他風格,就表示你的交易風格可能不適合其他市場期間,沒有人可以同時是價值投資人又是成長交易者,或者同時是長期投資人又是短線當沖客,想成為某個領域的頂尖,就必須專精、 專注 ! 剛開始做股票時,我連續六年沒有賺錢,現在我一星期賺的錢,甚至超過許多人的年收入。大膽放手追求你想要的,雖然會碰到一些挫敗、失望和慘澹的時光。請擁抱這一切,把他們當作珍貴過程的一部分,學著說「感謝你,老師」!對於失敗,請不要覺得懊惱, 絕不要讓慘澹經歷打倒你 ! 【第四章 價值的價格】 價值不會驅動股價,行情是由人們下單造成的,價值只代表一部分,最終還是取決於供需。只有價值感能影響人們買進,如果沒人願意買,再優質的股票也只是一張紙。 本益比與超級強勢股之間顯然不存在任何適當數據,我建議根本不要理會本益比,直接尋找盈餘成長潛能最高股票。 【第五章 順勢交易】 我希望看到股票 吸引大型機構買盤 ,我不必當第一個到場的客人,但我要確定宴會如期舉行。 股價四階段:整理、上升、做頭、下跌 我並不是要以最低價買進,而是要以正確的價格買進,也就是股價正要大幅走高前,猜測底部是沒必要的,我們必須鎖定「第二階段」上升趨勢。 第二階段特徵: 1、股價高於200日均線 2、200日均線處於上升趨勢 3、150日均線高於200日均線 4、股價處於明顯階梯式上升趨勢 5、短均線位於長均線之上 (多頭排列) 6、價漲量增、價跌量縮 【第九章 追隨領導股】 市場領導股通常會領先上漲,等到大盤明顯起漲時,領導股往往已經創52週新高。

如果有1000萬

有朋友問:若取得1000萬貸款,可以如何安排長期投資呢? 設5年寬限期,年利率以2.5%計。如果一切順利,還能展延寬限期至10年。 情境一:買房出租 參考 媒體報導 ,根據 NUMBEO 網站統計,目前(2023年)台北市中心的租金報酬率大約只有令人驚訝的1%出頭,榮登世界名列前茅的低,所以如果貸款投資房地產,可能還得自行負擔每年1.5左右的利差。 至於房價的增值,參考「 信義房價指數 (如下圖)」,近10年年化複利率大約是3%(近20年約6%),由於無法預知未來漲幅,我們仍以3%估計。 綜合上述條件,理想上投資10年的累積報酬率可能會是: (租金1% - 利息2.5%)*10年 + 房價複利103%^10年 - 1=19.3% 也就是投資1000萬有機會獲利193萬,相關稅費暫且省略不計。  圖:台北市房價指數,資料來源: 信義房價指數 情境二:買股領息 現在我們把情境一的房子換成一籃子的股票,以台灣投資人最熟悉的台灣50指數ETF為例。 股息殖利率若以3%估計(2003~2023年有5年年均殖利率低於3%,如下圖),理論上應足以支付利息支出還有餘。 至於股價的漲幅,近10年年化複利率大約是7~8%,由於無法預知未來漲幅,我們以7%估計。 綜合上述條件,理想上投資10年的累積報酬率可能會是: (股息3% - 利息2.5%)*10年 + 股價複利107%^10年 - 1=101.7% 也就是投資1000萬有機會獲利翻倍,相關稅費暫且省略不計。 圖:0050歷年年均殖利率,資料來源: Goodinfo 單純以報酬率而言,情境二似乎會是比較好的選擇。 風險 不過,上述是理想的情境,實際的結果與進場時機、未來10年的發展息息相關,舉例來說: 如果是在2009年初低點進場,10年後的結果相當豐盛(下圖紅標,漲幅約150%); 然而如果提早2年,在2007年高點進場,經過10年卻幾乎還在原地踏步而已(下圖藍標,漲幅約10%),結果天差地遠。而且,在金融危機時期,還得承擔-50%或更高的帳面損失,以及股息遽減的風險。 (考慮到2022年以來的衰退還在持續中,我主觀認為目前2023年的市況應該不比2007年) 圖:台股加權指數2007~2017( 藍 ) vs 2009~2019( 紅 ),資料來源: TradingView 相較之下,房價的波動就平穩許多,而且只要按時繳納利